by体育“医心为民”他们让骨科科普活起来火起来
by体育“上了年纪,上下楼梯膝盖总是疼;或者天气变化了膝盖容易出现乏力酸困” 骨骼健康的程度决定生活质量的高低,随着我国步入老年化社会,保持骨骼健康成为每个人的心愿。
在广东省广州市,就有一支青年医生队伍,为圆大家的“强骨梦”而奔波——白天上班陪病人与退行性骨骼疾病抗争,黑夜里活跃在各网络平台破谣言、传正道,周末闲暇则奔波于大街小巷、城镇乡村义诊科普,“花式”宣传,激活了大家对骨骼健康的关注热情,也带火了骨科科普,圈粉无数by体育。
他们是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青年医生团队,他们所创建的“医心为民”科技志愿服务项目入选2021年度科技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名单。
“医心为民”科技志愿服务项目开始于2018年10月,是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学校及医院党委的领导下,由17名青年医生创建的特色中西医结合一体化诊疗模式。成员主要依托广州市科协、广州市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成员当中,40岁以下占76%,博士学历占59%。
这帮年轻的医生,白天是外科医生、晚上是“科普网红”,周末是科普志愿者,身兼多职,却乐此不彼,是一支年轻、高素质的团队。团队中,各位医生各有所长,李劼若医生是暨南大学“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负责人、骨科二党支部书记、运动医学中心主任、骨关节与运动医学中心青年文明号名誉号长,在抖音坐拥74.4万粉丝,是团队当之无愧的网红科普博主。每天利用下班时间剪辑各类运动医学科普视频,还邀请专业团队制作搞笑短视频让科普变得更加有趣,深入人心。运动医学中心副主任侯辉歌医生专注于关节镜的微创手术治疗,尤其是踝关节的损伤及修复,并在运动医学专家郑小飞副院长的指导下,创建了“七剑下天下”距腓前韧带“华医分型及修复策略”。在骨关节科刘宁主任的带领下,骨关节科副书记郇松玮作为广东省医疗队的一员,积极践行 “老西藏”精神,为西藏林芝市人民医院技术帮扶。
师从查振刚教授的骨科医生张还添,是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关节科副主任,也是“医心为民”科技志愿服务项目的负责人。在一线门诊及义诊活动中,亲眼目睹了太多患者“病急乱投医”,拜访所谓“神医”,寻求所谓“偏方”,脱离科学的治疗轨迹,这些历历在目的故事给了他参与科普工作的无限动力。“十几年前,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著名关节专家查振刚教授作为发起人,开始了线下的医教研帮扶及走基层活动,‘医心为民’的雏形便在此时诞生。”采访中,张还添介绍道,“医心为民”科技志愿服务项目是这份情怀的延续和继承。
“在短短几年间,团队深入全国7个省和地区、30多个区县,为基层群众开展义诊,为基层医院传送先进医疗技术;累积服务时长约1000小时、服务人数约5000人次、影响人群超过1万人次……”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这支年轻的团队足迹以遍布省内外。在省内,团队与广州市多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深圳市、东莞市、中山市、佛山市、珠海市、肇庆市及潮汕地区等地级市医疗机构建立了稳定的科普宣传合作关系。在省外,团队足迹遍布西藏林芝县、贵州从江县、广西马山县等地区。
在技术支撑上,该项目团队邀请国内知名专家作为指导专家,依托暨南大学学科背景及中医药人才优势挖掘国内名老中医经验推广中西医一体化诊疗模式,建立了中心医院和基层组织紧密协作的模式及分级诊疗制度。
在科普手段上,除了开展骨骼运动系统健康校园行品牌活动、“骨骼运动系统健康”主题义诊服务等传统方式,这支年轻队伍还借助互联网信息快速传播的优势积极开展线上的健康科普活动创立健康公众号,创建多平台科普账号,包括今日头条、抖音、B站、快手等向大众普及骨科疾病的医学科普知识,开展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科普活动。在疫情期间,他们还对接诊的膝骨关节炎患者及其家属关于膝骨关节炎疼痛和治疗关心及常见问题的进行了梳理,于2020年出版了《膝骨关节炎疼痛及治疗100问》。
线上线下联合会诊、利用新媒体加持……他们在制度上打破城镇与乡村的隔阂、在服务上润物细无声,他们从基层需求出发by体育,从以有效切实解群众看病就医之痛,形成把病人当亲人,人文、实用、科学、有效四位一体,实现病人利益最大化。
在这个“医心为民”科技志愿服务项目的执行中,您和您的团队有没有哪一次的任务给您的触动最深,让您觉得“一切努力都值得?”
记得在一次下乡义诊中,有一个七旬阿婆,告诉我们,她走路经常打软腿,且时常伴有疼痛。我给她检查的时候发现她戴着护膝,右膝关节屈伸活动受限,且屈伸过程中可听到沙沙作响,提示膝关节软骨有磨损、有骨质增生。我给她详细介绍膝盖打软腿的原因,也排查了各种病变可能,找到了因为拍片位置不合适而忽视的问题,还发现了阿姨存在一个误区:“觉得使用护膝可以‘有病治病、没病强身’,解决所有关节问题。”给阿姨科普了戴护膝的正确方法。最后,我给她做了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现在一年随访效果也很好。
不久后,在一次门诊的时候,阿婆带着3个她的好姐妹一起来找我看膝关节,谈笑之余透露着她的感谢之情。这种淳朴的热情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感受到作为医生的价值,治病不能只治患处,还要得给患者“治心”,普及科普知识。这点滴关怀,会让不懂得的人更加重视。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请问“医心为民”科技志愿服务项目在今年会有哪些内容上的升级和革新,更好地服务于普罗大众?
当入选中国科协及中央文明办科技志愿服务先进典型项目公示时,我就在想如何将医学科普内容全面丰富,让普罗大众重视医学科普。下一步,计划依托省市科技及医疗协会,在做好疫情防疫工作的前期下,积极开展线上线下的骨骼疾病科普讲座、容易被忽视及罕见骨骼疾病的筛查;与此同时,制作系列科普动漫手册、动画视频、有声读物等改善儿童及青少年因不良生活习惯而导致的脊柱侧弯或者步态异常等,以及老年性骨骼疾病的防治加强防范后天骨骼疾病的发生。其次,服务范围要更广更深层,正值新媒体时代,通过打造健康科普短视频,以流量形式传播到各位“网友”身边。此外,还搭建起医生与患者的沟通“桥梁”,变传统科普宣教为“有效的问答及互动”。第三,针对住院及出院患者,我们做好常规医学资料、入院导引、术前、术后康复图片和视频等的宣教及随访,将人工智能、大数据及生物传感器等技术融入医疗随访,让术后康复更快速、更有针对性。
在青年人才培养方面,“医心为民”科技志愿服务项目会不会吸纳更多青年医生加入其中,把科普队伍做大做强?
青年医生是医院医疗的主要力量之一,同时也是新时代的中坚力量。志愿服务是现代青年医生必不可少的人生经历,医学科普工作也是医务工作者的重要社会责任,也有助于个人梳理医学知识,更好地搭建起“临床实践”与“书本知识”的桥梁,让患者既能感受到科学性、学术性,又能觉得通俗易懂。这对于青年医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好医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青年医生对网络动态变化、人群需求等有更加深入的认识,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因此,只有青年医学人才不断涌进志愿服务行列,这些新鲜的血液才会让医学科普逐渐壮大。
我们将依托医院、学校及各种省市级科技及医学协会,线上线下多社区联动义诊及宣教,争取把“医心为民”这个科普团队做大、做强,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医学青年科技服务的典范及旗帜。
•2020年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后勤保障部卫生局三部委联合发布的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退行性骨关节病的试点项目